2014年7月1日星期二

黃埔軍校


網上紀載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成立於1924年,是中華民國的一所軍校,因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別稱「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有許多中共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師生,而它在創辦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也是日後中華民國國歌。陸軍軍官學校隸屬於國防部,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在遷往臺灣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在2005年取消了專科學制。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陸軍軍官學校」,是世界歷史上四大軍校之一(另外三所分別為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和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恢復「陸軍軍官學校」原稱。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陸軍官校亦跟隨中央政府遷臺。1950年,陸軍官校於高雄鳳山復校繼續興學,而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精神為「犧牲、團結、負責」的精神。要砥勵「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信念,要「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的精神。蔣中正在民國48年6月16日於鳳山主持陸軍軍官學校35週年校慶,親自做了「黃埔精神」的闡示。「犧牲精神」的根源,就是「樂死的性質」,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家來奮鬥。「團結精神」的根源,就是「親愛精誠」的校訓,凡屬革命軍人,不但事業是整個的,榮辱是整個的,而其生命、歷史都是整個的,所以同學之間不僅是要義共患難,而且是志同生死。而「負責精神」,就是今日的黨歌和國歌,那就是黃埔同學對於實現主義,對於保衛民國,對於領導人民的責任。革命軍人的責任,就是「以建民國,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的責任,是為總理、為主義、為革命,而負責、團結與犧牲。還有一套嚴格榮譽規約。由於黃埔精神的建立,「黃埔系」在東征、北伐和八年抗戰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獲得偉大光榮勝利。

孫中山總理題字
孫中山總理題字
校園正面入口
衛兵值班室
校二門面
校舍走廊
學生校舍走廊
課室
學生自修室
假日青少年軍訓夏令營
古典式長木造走廊
校長辦公室
飯堂

會客室
總理客廳
老師教育廳
閱覽室
休息室
圖書館
校友會
校徽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