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星期三

人生感嘆

時代步伐不斷向前,邁進2000年代以來,科技資訊,網絡結構亦步亦趨地隨著時代潮流而急速發展,人們好像是被逼進了一個狹窄空間內有一種喘不過氣來感覺.生活,工作節奏也隨之而不斷加快,稍有點兒懈怠就會落後甚至會有被這股社會急速發展洪流所淹沒了.被淘汰了.[OUT]走了.
為此,今世代人們只有拼命地發揮工作[狂熱]感的最大能⋯⋯量去適應,為要求一朝富貴從此享受到到豐盛物質生活,為不被時代拋棄只有胼手胝足,日以繼夜地工作甚至身兼三四份職業,更是釋出最大能量去拼博,試想想人為血肉之軀,不是金剛不壞之體,如此硬拼近乎地獄式工作程度真是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想落也令人心底裡冒寒,無奈在這殘酷的現實環境折磨下惟有默默無言地接受,概嘆社會所造成如此非人道壓迫情況呀!
在如此急速發展中而不停地消耗人體精力,令人們活在精神緊張社會裡,世界上從此出現了一另外社群中,有些群體民族覺醒到如此人生到最後又換得來甚麼結果呢?難道是生命就是如此瘋狂虛渡嗎?於是乎世界上[歐洲]便出現了一另外社群體民族提倡[慢活]的[反潮流]的生活模式,把日常工作節奏拖慢下來,令人們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將緊張精神感受釋放出來,輕輕鬆鬆地放開.在優閒生活環境中,把工作程序延長,把一時儘量縮短到社會與經濟環境可接受程度,可能範圍內在歲月假期中去領略到家庭溫暖,友誼互助,去感受到大自然美麗風光,去感受到生命意義的真諦,以免為追求這些永無止境的物質享受,虛榮財富而換來一身病苦,長期陷於病痛的折磨於下半生,則徒喚奈何而後悔莫及了,朋友們!放下您的奢望,珍惜當下去享受您的美好人生吧!!







































































































































































































澳門聖若瑟修院之歷史圖片珍藏展覽會暨三巴仔教堂歷史





首頁
澳門聖若瑟修院,座落於小城的西南方的一小山崗上,毗隣的三巴仔教堂更加是城中歷史最攸久的教堂,位置於澳門崗頂山坡地,背靠山麓,綠樹圍繞,面向大海,海風吹拂,盡是風景幽靜的地方.每於假日,星期日,無數信眾,教友.扶老攜幼,三五成群地到來參加禮拜尼撒,
耶穌會會士於1728年取得現址。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修院專門培養赴中國東南亞傳道的神職人員。毗連的聖若瑟聖堂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為保障修生學員的學習環境肅靜,更免受外界滋擾,修院重不對外開放,更增加其神秘感覺。
曾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校址,但自1960年代以來已無再收生。
1953年維修時在教堂外立面鋪上石米飾面,破壞了原始面貌。後來教堂穹頂更從中間裂開,得文化司署維修,於1999年完工并重新對外開放。
修院歷史
聖若瑟修院
建於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造,與它毗連的三巴仔教堂亦於1758年落成。
三巴仔教堂正門






修院外貌

澳門聖若瑟修院—————西學東漸的文化先行者

近三佰多年,聖若瑟修院培育出不少天主神職人員,包括有司鐸,教士,神父等等,本地人民比例佔多數,培訓出大批懂多國語言,文字和傳道的方法。學習專長有奉獻傳播神學精神,為澳門,中國大陸,至東南亞,亞洲一帶地區傳教事業,中西匯聚文化交流,教育工作和啟蒙科技發展作出巨大俾益和貢獻。

正門






教堂外貌
















聖若瑟修院
收藏了很多歷史書籍,典故,油畫,聖像,尼撒應用宗教文物用品等等,
通過此展示會令人們有機會欣賞并認識天主教旨意,觀賞了此珍貴歷史收藏品,視野大開。




天主教東傳亞洲,豐富了東南亞一帶國家的文化和藝術元素交流,
同時,西方的宗教的各國用品制作過程中也將東方文藝特色共同融會貫通
於一起,從而產生出大批美觀而獨特,用料珍貴,制作精緻的神像及尼撒祭品。

三位聖體

























聖體盅









聖經座
聖經座








加入標題



教堂側影
[願主與你同在]
God bess you    完畢多謝





























































<